离子溅射仪是制备高纯度、高结合力金属/化合物薄膜的核心设备,其通过离子轰击靶材实现原子级沉积,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、光学器件及纳米材料领域。理解其工作原理与设计特点,是优化薄膜性能的关键。
一、工作原理:
离子溅射的核心是“动量转移”。设备通过气体放电(通常为氩气,纯度>99.999%)产生等离子体(含大量Ar⁺离子),在高压电场(通常-300V至-1000V)作用下,Ar⁺离子加速轰击靶材(如金属钛、氧化物陶瓷)表面。离子与靶材原子发生弹性碰撞,将动能传递给靶材原子(单个Ar⁺离子可传递能量约10-100eV),当靶材原子获得的能量超过其与周围原子的结合能(通常5-20eV)时,便会从靶材表面溅射出来。溅射出的原子经等离子体区域加速后,以一定能量(通常1-10eV)沉积到基底(如硅片、玻璃)表面,形成致密均匀的薄膜。
对于磁性靶材(如铁、钴),需采用磁控溅射技术——在靶材背面布置永磁体(形成闭合磁场),约束等离子体靠近靶材表面(等离子体密度提高10-100倍),从而降低溅射电压(从1000V降至300-500V),减少基底热损伤并提升沉积速率(可达每小时几微米)。

二、独特设计特点:
1.靶材与磁场耦合设计:磁控溅射仪的磁体布局(如环形磁铁或互补磁极)直接影响等离子体分布。例如,平衡磁控溅射的磁场强度在靶材表面约0.01-0.1T,使等离子体集中在靶材中心区域,确保溅射均匀性(偏差<±5%);非平衡磁控溅射通过增强靶材边缘磁场,将等离子体引向基底,提升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(附着力>10N/cm)。
2.多靶共溅射系统:为制备化合物薄膜(如TiN、ITO),设备配备多个靶材(如钛靶+氮气、铟靶+锡靶+氧气),通过独立控制各靶材的溅射功率(精度±1W),精确调节薄膜成分(如ITO中In₂O₃与SnO₂的比例为9:1,电阻率可降至10⁻⁴Ω·cm)。
3.真空与气体控制模块:采用分子泵(极限真空度<10⁻⁶Pa)与质量流量控制器(MFC,流量精度±0.5sccm),精确调节工作气体(如氩气、氧气)的分压(通常0.1-10Pa)与比例(如氧氩比1:9至3:7),控制薄膜的化学计量比与微观结构(如氧化铝薄膜的晶型从γ相转变为α相)。
4.基底加热与偏压系统:基底加热台(温度范围室温-800℃)可调控薄膜结晶度(如非晶硅薄膜经500℃退火后转变为多晶,载流子迁移率提升10倍);基底偏压(-50V至-500V)通过电场加速离子轰击,增强薄膜致密性(孔隙率<1%)并改善台阶覆盖能力(用于复杂微结构表面沉积)。
离子溅射仪通过“离子轰击-原子释放-定向沉积”的科学机制与精准的工程设计,实现了从实验室小样品到工业级大尺寸基底的薄膜制备,是现代材料表面工程关键的工具。